和Omega-3一样,Omega-6是另外一种人体必需脂肪酸(essential fatty acid)。人体自身无法合成它,必须通过饮食来摄取。在人体中Omega-6:Omega-3在4:1之下,炎症反应会比较低。
问题是大量的Omega-6存在于我们日常饮食的方方面。比如大豆油、葵花籽油、玉米油、花生油、葡萄籽油、肉类、坚果......
Omega6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(PUFA)的一种,因为双键在第六个碳原子上,所以被称为Omega6。
过量的omega-6很可能会引起炎症,慢性炎症便会促进慢性疾病。
omega-6有以下四种:
omega-6和omega-3是用同一组酶代谢的,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。当omega-6摄入过量的时候,会严重影响omega-3的代谢。
我们来看一下吃进去的omega-6和omega-3是如何被代谢的。这里omega-6主要指亚油酸LA,因为平时我们吃的种子油(大豆油、葵花籽油、玉米油等)含量最多。从下面的代谢过程中,我们可以看出,两种脂肪酸转化过程中都用到了去饱和酶和延长酶。
由此可见,是同一组酶完成了这两种脂肪酸的转化,这便形成了omega-3和omega-6的一种竞争关系。当omega-6摄入过量的时候,会严重影响omega-3的代谢。
omega-3和omega-6除了竞争同一组酶,还会释放出截然相反的衍生信号分子。
我们的细胞膜上有omega-6(花生四烯酸)也有omega-3(EPA),而细胞需要利用膜上的脂肪酸来制作一些信号分子。
磷脂酶A2用来抓取细胞膜上的脂肪酸来制作信号分子。但是由于磷脂酶A2分不清花生四烯酸还是EPA(它们的结构稍有类似),因此这个酶最终会选择花生四烯酸(omega-6)还是EPA(omega-3),这取决于细胞膜有什么。
如果我们摄取大量的EPA,那里就会有更多的EPA,而如果我们摄取大量的omega-6脂肪酸,那里就会有更多的花生四烯酸。
Omega-6(花生四烯酸)会在环氧化酶(COX)、脂氧酶(LOX)、细胞色素P450等酶的催化下产生致炎的类花生酸(二十烷类化合物),包括前列腺素(PGs)、血栓素和白三烯(lt)等。它们与特定的受体结合,作为炎症过程的关键介质和调节因子。其中,前列腺素中的PGE2具有许多促炎作用,包括诱导发热、增加血管舒张和血管通透性、激活痛觉以及增强其他药物引起的疼痛。白三烯中的LTB4由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,会促进白细胞趋化、粘附和脱颗粒,增强血管通透性、痛觉以及超氧化物和炎症因子等炎症介质的产生。
Omega-3(EPA)会转化成抗炎症的分解素和致炎较少的白三烯(lt)。EPA也会被转化成DHA,同样产生抗炎症的分解素。同时,Omega-3还会抑制促炎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来减少炎症基因的表达,激活抗炎转录因子PPAR-γ来增加抗炎基因的表达。
由此可见,在细胞膜上被利用来制作信号分子的omega-3和omega-6会释放出截然相反的衍生信号分子。
研究发现,健康的omega-6与omega-3的比例是1比1到4比1。但是现代饮食人摄入的omega-6与omega-3可能在15比1到20比1之间。
Omega-3脂肪酸和Omega-6脂肪酸都属于必需脂肪酸(EFA)
但问题是,我们的日常饮食中摄入的omega-6要远远多于我们所需要的。而且因为omega-6和omega-3的竞争性,过多的omega-6还会抑制omega-3的作用。这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强调过量的omega-6会产生致炎的作用。
我们主要避免的omega-6主要是亚油酸(LA),它在植物种子油中存在最多。
精炼种子油(葡萄籽油、大豆油、葵花籽油、玉米油、花生油)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非常常见。因为它真的很便宜,几乎所有的餐厅都在大量使用精炼种子油。包括加工食品、零食也都在用。
更直接、高效的办法就是直接补充EPA、DHA,也就是鱼油。
参考文献:
1.Innes, J. K., & Calder, P. C. (2018). Omega-6 fatty acids and inflammation. Prostaglandins, Leukotrienes and Essential Fatty Acids, 132, 41-48.
2.Simopoulos, A. P. (2016). An increase in the omega-6/omega-3 fatty acid ratio increases the risk for obesity. Nutrients, 8(3), 128.
3.https://examine.com/supplements/arachidonic-acid/research/#sources-and-structure
4.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-9sYzFP_gIs
5.Hata, A. N., & Breyer, R. M. (2004). Pharmacology and signaling of prostaglandin receptors: multiple roles in inflammation and immune modulation. Pharmacology & therapeutics, 103(2), 147-166.
6.Tober, K. L., Thomas‐Ahner, J. M., Maruyama, T., & Oberyszyn, T. M. (2007). Possible cross‐regulation of the E prostanoid receptors. Molecular Carcinogenesis: Published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, 46(8), 711-715.
7.Smith, W. L., Garavito, R. M., & DeWitt, D. L. (1996). Prostaglandin endoperoxide H synthases (cyclooxygenases)-1 and-2.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, 271(52), 33157-3316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