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iga tatarica Linnaeus.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捕捉,捕得后,将角从基部锯下。削成薄片,或磨成粉末备用。
资源分布: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北部的边境地区。
赛加羚羊,身体大小与黄羊相似,长1-1.4m,体重雄兽为37-60kg,雌兽约29-37kg。头型较特别,耳廓短小,眼眶突出。鼻端大,鼻中间具槽,鼻孔呈明显的筒状,整个鼻子呈肿胀鼓起,故谓高鼻羚羊。雄羊具角1对,不分叉,角自基部长出后几乎竖直向上,至生长到整个角的1/3高度时,二角略向外斜,接着又往上,往里靠近再又微微向外,最后二角相向略往内弯。角尖端平滑,而下半段具环棱。角呈半透明状,内蜡色。整个体色呈灰黄色,但体侧较灰白。冬季时毛色显得更淡。
生活习性 赛加羚羊喜干燥,常栖息于荒漠及半荒漠的开阔地区及草原上。冬季为了避风雪,它们就迁往平缓的山间坡地或平原中过冬,夏季晨昏活动,冬季则转为白日活动。活动时一般成30-40只小群,也常见到100-200只以上的大群活动。奔跑时是跳跃式前进,轻捷如飞。
养殖技术 赛加羚羊1.5-2岁性成熟。每年12-2月发情交配。在发情期可按1雄:3-5雌群配种。雌羊一般怀孕141天左右产仔,每胎1-2仔。羊羔出生后,应尽快用纱布擦净其鼻孔和嘴里的羊水,并用5%碘酊消毒脐带外端,再用消毒棉线结扎。刚产下的羔羊毛色较深,2-3h就能直立行走。
饲养管理 羊羔产下后30min,一般即会站起来主动去吃乳。若羊羔不会吃奶或母羊不给羊羔哺乳,可强行挤奶饲给羊羔、或用鲜山羊奶100ml,鲜鸡蛋10ml,鱼肝油5ml,白糖10g,食盐1g配成人工乳喂养,40-60d龄后断奶。羊羔9d龄左右开始随母羊学吃草,20d龄左右开始吃精料。青饲料可以苜蓿、红豆草为主,精饲料以玉米粉为主。注意设立水盆,自由饮水。羚羊胆小。易惊恐,故应防止噪音等各种因素惊扰。
性状鉴别 呈长圆锥形,略呈弓形弯曲,长15-33cm,类白色或黄白色,基部稍呈青灰色。嫩技透视有“血丝”或紫黑色斑纹,光滑如玉,无裂纹,老枝则有细纵裂纹。除尖端部分外,有11-16个隆起环脊,中部以下多呈半环,间距约2cm,用手握之,四指正好嵌入凹处。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,直径3-4cm,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,习称“骨塞”,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/2或1/3,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用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,从横断面观,其结合部呈锯齿状。除去骨塞后,角的下半段成空洞,全角呈半透明,对光透视,上半段中央有1条隐约可辨的的细孔道直通角尖,习称“通天眼”。质坚硬。气无,味淡, 以质嫩,色白,光润,有血丝裂纹者为佳。
显微鉴别羚羊角横切面可见组织构造多少呈波浪状起伏。角顶部组织波浪起伏最为明显,在峰部往往有末存在,束多呈三角形;用中部稍呈波浪状,束多至双凸透镜形;用基部波浪形不明显。束呈椭圆形至类圆形。髓腔的大小不一,长径10-50(-80)μm,以角基部的髓腔最大,束的皮层细胞扁梭形,3-5层。束间距离较宽广,充满着近等径性多边形、长菱形、或狭年形的基本角质细胞。皮层细胞或基本角质细胞均显无色透明,其中不含或仅含少量细小浅灰色色素颗粒,细胞中央往往可见一个折光性强的圆粒或线状物。
粉末特征:淡灰白色。为不规则碎块,近白色、淡黄白色或淡灰色,微透明,均匀分布有多数长圆形、新月形、长条形空隙,偶见空隙周围显细密放射状纹理;有的碎块隐约可见长梭形纹理。
赛加羚羊角含角蛋(keratin)磷酸钙,不溶性无机盐,赖氨酸(lysine),丝氨酸(serine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苯丙氨酸(phenylalanine),亮氨酸(leucine),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酪氨酸(tyrosine)等17种氨基酸,并含五种磷脂类成分,即卵磷脂(lecithine)、脑磷脂(cephalin)、神经鞘磷脂(sphingomyelin)、磷脂酰丝氨酸(phosphatidylserine)、磷脂酰肌醇(phosphatidylinositol)等成分。
1.镇静和抗惊厥作用:羚羊角水煎液 腹腔注射10-20g(生药)/kg,可显着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,延长水合氯醛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,对抗苯丙胺的兴奋作用。腹腔注射羚羊角醇提液或注射液,也能使小鼠的自发活动减少。其外皮浸出液能降低小鼠朝向性运动反应,并可使巴比妥及乙醚麻醉的诱导期缩短。小鼠分别注射羚羊角醇提液10g/kg、水煎剂2g/kg和水解液80mg/kg,均能明显延长硫喷妥钠的睡眠时间,结果表明羚羊角水解后镇静作用大为增强,此外,10%羚羊角煎剂,每只蟾蜍淋巴囊注射0.1g,对吗啡因惊厥的发生率无明显降低,但恢复率显着增加。小鼠灌胃10g/kg,能显着降低咖啡因惊厥率、增加其恢复率,但抗士的宁惊厥的效果不明显,小鼠腹腔注射羚羊角注射液80mg/kg,则可对抗士的宁所致惊厥作用。
2.解热作用:给人工发热兔分别静脉注射羚羊角水煎剂和醇提液各2g/kg、水解液40mg/kg、注射液 800mg/kg,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。给人工发热兔灌胃羚羊角煎剂4g/kg,给药后2小时体温下降,6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。
3.对循环系统的作用:羚羊角50%煎剂2ml/kg 静脉注射,使麻醉猫血压下降,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后,降压作用有所减弱,说明降压反应可能与中枢神经有关。煎剂或醇提液小剂量使离体蟾蜍心脏收缩加强,中等剂量可致心传导阻滞,大剂量则引起心率减慢、振幅减小,最后心跳停止。
4.其它作用:体外试验表明,羚羊角注射液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致病菌均无抑制作用。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小鼠对缺氧的耐受能力,并有镇痛作用。
理化鉴别(1)取粉末0.2g,加氯仿10ml,冷浸48h滤过,滤液水浴浓缩至干,加适量氯仿溶解,取少量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,以苯-乙酸乙酯(7:3)为展开剂,展距15cm,用硅钨酸试剂喷雾,100℃烘5min,在R10.51处有1斑点。
(2)取粉末0.2g,加乙醇10ml,放置12h,滤过,滤液在340-230um处扫描,吸收度量程O-1A,波长标尺放大20um/cm,在260土2nm、254土2nm、248土2nm。及 220士2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。
肝;心经
味咸;性寒
脾虚慢惊患者禁服。
1.《纲目》:羚羊角,入厥阴肝经。肝开窍于目,其发病也,目暗障翳,而羚羊角能平之。肝主风;在合为筋,其发病也,小儿惊痫,妇人子痫,大人中风搐搦,及经脉挛急,历节掣痛,而羚羊角能舒之。魂者肝之神也,发病则惊骇不宁,狂越僻谬,而羚角能安之。血者肝之藏也,发病则瘀滞下注,疝痛毒痢,疮肿瘰疬,产后血气,而羚角能散之。相火寄于肝胆,在气为怒,病则烦懑气逆,噎塞不通,寒热,及伤寒伏热,而羚角能降之。
2.《本经逢原》:诸角留能入肝,散血解毒,而犀角为之首推,故痘疮之血热毒盛者,为之必需。若痘疮之毒,并在气分,而正面稠密,不能起发者,又须羚羊角以分解其势,使恶血流于他处,此非犀角之所能也。
3.《本经》:主明目,益气起阴,去恶血注下,安心气。
4.《别录》:疗伤寒时气寒热,热在肌肤,温风注毒伏在骨间,除邪气惊梦,狂越僻谬,及食噎不通。
5.《药性论》:能治一切热毒风攻注,中恶毒风卒死,昏乱不识人;散产后血冲心烦闷,烧末酒服之;主小儿惊痫,治山瘴,能散恶血。
6. 孟诜:主中风筋挛,附骨疼痛,生摩和水涂肿上及恶疮;又卒热闷,屑作末,研和少蜜服;亦治热毒痢及血痢。
7.《食疗本草》:伤寒热毒下血,末服之。又疗疝气。
8.《本草拾遗》:主溪毒及惊悸,烦闷,卧不安,心胸间恶气毒,瘰疬。
9.《纲目》:平肝舒筋,定风安魂,散血下气,辟恶解毒,治子痫痉疾。
10.《本草再新》: 定心神,止盗汗,消水肿,去瘀血,生新血,降火下气,止渴除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