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药大辞典》:钩藤 拼音注音Gōu Ténɡ 别名钓 藤(《本草经集注》),吊藤(陶弘景),钩藤钩子(《小儿药证直诀》),钓钩藤(《滇南本草》),莺爪风(《草木便方》),嫩钩钩(《饮片新参》),金钩藤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挂钩藤(《药材学》),钩丁(《陕西中药志》),倒挂金钩、钩耳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 出处《本草原始》...
《中药大辞典》:防风 拼音注音 Fánɡ Fēnɡ 别名 铜芸(《本经》),茴芸、茴草、百枝、闾根、百蜚(《吴普本草》),屏风(《别录》),风肉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。 出处 《本经》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。春、秋均可采挖,将根挖出后,除去茎叶及泥土,先晒至八成干,捆把后,再晒至足干。 生境分布 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...
《中药大辞典》:郁金 拼音注音 Yù Jīn 别名 马蒁(《唐本草》),黄郁(《石药尔雅》)。 出处 《药性论》 来源 为姜科植物姜黄、郁金或莪术的块根。冬、春采挖,摘取块根,除去须根,洗净泥土,入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,取出,晒干。 原形态 ①姜黄,详"姜黄"条。 ②郁金,又名:毛姜黄(《广州...
《中药大辞典》:全蝎 拼音注音Quán Xiē 别名 虿(《诗经》),虿尾虫(《说文》),杜伯(《广雅》),主簿虫(《酉阳杂俎》),蛜蚚(《蜀本草》),全虫(《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》),茯背虫(《山西中药志》)。 出处《蜀本草》 来源 为钳蝎科动物钳蝎的干燥全虫。野生蝎由仲春至初秋捕捉。清明至谷雨前后捕捉者,称为"...
《中华本草》:熟地黄 拼音注音Shú Dì Huánɡ 别名 熟地 英文名Prepared rhizome of Adhesive Rehmannia 出处 出自《本草图经》。《本草图经》:地黄,二月、八月采根,蒸三、二日令烂,暴干,谓之熟地黄,阴干者是生地黄。 来源 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,经加工蒸晒而成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...
《中药大辞典》:蜈蚣 拼音注音Wú Gōnɡ 别名蝍蛆(《庄子》),吴公(《广雅》),天龙(《纲目》),百脚(《药材学》),嗷高姆(朝名)。 出处《本经》 来源 为大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。4~6月间捕捉,捕得后,用两端削尖的竹片,插入头尾两部,绷直晒干;或先用沸水烫过,然后晒干或烘干。有些地区于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...
《中国药典》:五味子 拼音注音Wǔ Wèi Zǐ 别名北五味子、辽五味子 英文名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来源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(Turcz.)Baill.或 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. et Wils.的干燥...
《中药大辞典》:川芎 拼音注音Chuān Xiōnɡ 别名山鞠穷(《左传》),芎藭(《本经》),香果(《吴普本草》),胡藭(《别录》),马衔芎藭(陶弘景),雀脑芎,京芎(《本草图经》),贯芎((珍珠囊》),抚芎(《丹溪心法》),台芎(《本草蒙筌》),西芎(《纲目》)。 英文名RHIZOMA CHIUANXIONG 出处《汤液本草》 来源...